线上展览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陈列展览 > 线上展览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线上展览之二——《彩陶风韵—临夏史前文化展》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线上展览之二


《彩陶风韵—临夏史前文化展》





前  言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临夏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农业部族开启了史前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齐家、辛店等文化进一步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临夏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著名考古学家如安特生、夏鼐、裴文中在此工作并有重大发现的地方。临夏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史前遗址,而且有长达2千多年的较为完整的考古文化系列,其中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属于齐家文化的秦魏家类型、属于辛店文化的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唐汪类型等七种文化类型均由我州地名命名。临夏是甘肃彩陶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成果最显赫的地区之一。临夏彩陶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时代,以器型优美、纹饰绚丽、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而久负盛名,故而临夏又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辅助展板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284.png

马家窑文化的经济生活场景,以河为背景,河边为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圆形火塘,房屋右侧有的人在选料,有的在制坯,有的在陶器上绘制和有的在烧制陶器;左侧为狩猎和打水归来场景。


辅助展板二:

安特生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437.png

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因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仰韶文化的发现,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中部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并在辛店遗址开始发掘,同时发现半山遗址、齐家坪遗址和寺洼山遗址。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打破了当时流行于西方考古学界的所谓中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创了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全新领域。


 

辅助展板三:

临夏地形地貌图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935.png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000米。


辅助展板四:

临夏文物遗址分布图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5063.png



第一单元: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23年发现于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200—40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抵四川省北部。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代表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


第一组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1944年-1945年夏鼐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很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称之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马家窑文化在学术界得到认可。


辅助展板一:

马家窑文化的分类


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代表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马家窑类型年代约为距今5200—4700年;边家林类型属于马家窑到半山的过渡类型,年代约为距今4850—4650年;半山类型距今约4650年—4350年;马厂类型距今约4350—4050年。


辅助展板二:

马家窑文化分布区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以及河西走廊中东部。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抵四川省北部,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酒泉一带。


辅助展板三:

林家遗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7978.png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台地上。遗址总面积66000平方米。1977-1978年甘肃省考古队发掘了秋梁地、破四格、阴洼坡子三处,出土大量彩陶、石器、骨器及炭粟、麻籽等农作物。发现房址几十座,窑址五处及窖穴多处。还出土铜刀一把(长12.7厘米,宽2.5厘米),材料为锡青铜,刀身薄厚均匀,短柄长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被誉为“中华第一刀”。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助展板四:

三坪遗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8442.png

三坪遗址位于甘肃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66万平方米。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马厂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的文化层。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文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扬名海内外的"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辅助展板五: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9220.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9739.png 

水波纹彩陶盆         弧线纹彩陶瓶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0454.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9916.png

漩涡纹彩陶壶     网纹彩陶瓶


第二组 马家窑文化的生业经济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和黍,畜牧业较发达,在日常生活中饲养猪、狗等家畜,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虽然农业和畜牧业比较进步,但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辅助展板一:

农  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4197.png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和黍。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石刀,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辅助展板二:

畜牧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4401.png

马家窑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饲养猪、狗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随葬。这一现象是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的证明。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数量尚不多。


辅助展板三:

采集和狩猎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4576.png

马家窑文化氏族的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有鹿、野猪等。


辅助展板四: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5719.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6268.png

粟                  石斧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6801.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7490.png

石刀           石凿


第三组 马家窑文化的手工业

马家窑文化的原始手工业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分为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器制作业、纺织业等,其中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


辅助展板一:

制陶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0128.png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艺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制陶工具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研究用慢轮绘制同心圆纹、平行纹、弦纹等纹饰。从陶质看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半山、马厂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


辅助展板二:

冶铜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1101.png

在甘肃省东乡县林家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刀,还有铜渣,经科学测定,这不是天然矿石,而是冶铸遗物,是含铜、铁各半的锈蚀物,证明这把青铜刀是在当地铸造的。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扁体长条形、身长柄短,刀尖近似三角形,比刀身窄短。刀身有一定的弧度。刃、背、柄明显,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它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距今约5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刀”。说明青铜冶铸技术已经在甘肃发明。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2237.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2589.png

陶 环                              骨 珠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3137.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3678.png

陶纺轮                  石 环

 


第四组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聚落社会


 

马家窑文化的聚落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马家窑文化的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盛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这种贫富差距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文明曙光的来临。


辅助展板一:

马家窑文化的房屋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4057.png

马家窑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辅助展板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4906.png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9448.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19627.png

  石   铲                             石   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5749.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6689.png

弧线锯齿纹双耳彩陶壶   平行线纹双耳彩陶罐


 



第二单元  文明初始—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非常重要的的史前文化,因1924年最早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持续时间约为公元前2200—公元前1600年。分布在甘肃大部分地区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除齐家坪遗址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何庄、泰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遗址,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遗址等。这些遗迹体现了这一区域远古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完成了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诞生的历史过程,表明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东西方最早时期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第一组  齐家文化的发现

 

齐家文化因安特生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甘、宁、青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掘了大量齐家文化的遗址。为揭示齐家文化的内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辅助展板一:

齐家文化发布区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 距今约4200-3700年,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分布在甘肃大部分地区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

 


辅助展板二:

齐家坪遗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8852.png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边黄土台地上,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先后发掘墓葬118座,房址2座,出土器物丰富,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出土铜器经化验有红铜也有合金,为齐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提供了佐证。1996年,国务院公布齐家坪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9148.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9383.png

单耳素陶盉       菱格纹彩陶罐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9456.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29758.png

带柄素陶鬶     鸟形素陶盉

 


第二组  齐家文化的生业经济

 

齐家文化分布区域大多处于我国北方地质上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之间的过渡带,这里也是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交界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为齐家先民最初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辅助展板一:

农业与采集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2445.png

齐家文化是以粟、黍为主,小麦等其他农作物为辅的旱作农业模式。其中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房屋、窖穴和墓葬中均有发现。各遗址普遍发现用于储藏粮食和饲料的窖穴,可见当时农业的发达。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是甘青地区文明进程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辅助展板二

畜牧与狩猎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2460.png

作为农业经济的辅助手段,家畜饲养业在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了驯养传统家畜猪、牛、狗以外,已开始养马、养羊。齐家文化时期狩猎活动在当时社会仍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有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出土,亦有大量狩猎工具,如石弹丸、骨镞、砍砸器等出现。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3527.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3242.png

青玉琮              陶    拍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3607.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3686.png

环状青玉器         白玉琮

 



第三组 齐家文化的手工业

 

手工业是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彩陶虽已衰落,但新器型大量出现,制陶业依旧兴盛;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体,同时玉器的比重大幅增加,有些精美的玉器已经失去实用功能,具有礼器的特征;铜器冶炼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土铜器有自然环境中提取的红铜,以及与锡、铅、砷为合金的青铜。冶铜作坊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遗址中,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表明齐家文化已进入了初期的青铜时代。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种类的增多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为阶级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辅助展板一

制铜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4620.png

齐家文化出土的铜器有红铜器也有青铜器。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总体比较简单,造型复杂的铜镜、空首斧比较少见,表明铜器铸造技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制作工艺有锻造和铸造两种;铜器种类包括斧、刀、匕、锥、凿、镜、指环、铜泡、手镯、铜牌架、铜片、铜渣等。


辅助展板二

制陶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4965.png

制陶业是齐家文化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主要有细泥陶和夹砂陶;器形有碗、豆、鬲、斝、甑、甗、尊、鼎、壶、钵、盆、瓮、瓶、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罐、纺轮等,其中双大耳罐、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器除素面以外,还有蓝纹、绳纹、锥刺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制陶工艺水平的提高促使了陶塑艺术品的出现,人像和鸟、羊、狗等动物形象为题材的捏塑陶器,是齐家文化陶器的另一特色。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6029.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6097.png

青玉璜              铜    镰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6654.png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7212.png

三耳素陶罐  双连素陶罐

 


第四组 齐家文化时期的聚落社会

 

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常选在便于生活的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聚落规模不一,最小的也在三、四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巨大的聚落广场等公用建筑遗迹。房屋分布较密集,窖穴分布在住室周围。从房屋分布的规律、建筑形式及文化层堆积的厚度来看,每个聚落遗址都生活过相当长的时期;氏族墓地与住地是相毗连的,齐家文化墓地保留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公共墓地的格局,同时也能从随葬品数量、葬式看出夫权地位的上升以及贫富分化的迹象;聚落中发现的祭祀与占卜的遗迹,则揭示了齐家先民原始信仰方面的信息。


辅助展板一
房   屋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39723.png

齐家文化的房屋大多是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屋中央和四周有支撑屋顶和矮墙的木柱,有的房屋还带有回廊,屋内有白灰铺成的居住面,具有防潮的作用。房屋中间有一圆形灶,门道大多向南。白灰面房屋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辅助展板二

墓     葬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0801.png

齐家文化先民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一般位于聚落的附近,既有成片的墓地,也有分布零散与居址交错的墓地。墓地规模大小不一。墓葬的形制结构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部分为圆形土坑墓与“凸”字形墓。墓葬的方向绝大多数是朝向西北方,有单人葬和合葬,合葬墓有成人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三种。从成年男女合葬可以看出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和财产分配不均的现象;各遗址中发现的殉葬现象是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写照。这些墓葬资料展现着氏族制度在瓦解、阶级产生、文明将要诞生的发展进程。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青玉壁              鸭形素陶壶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2757.png

羊形素陶壶 对三角网纹彩陶罐


第三单元 古羌异彩—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1924年在临洮县辛店村首先发现而得名,距今约3400——2700年。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都有疏密不同的分布,大夏河和湟水流域的分布比较集中。辛店文化的经济生活为农牧混合经济。各部落的手工业生产已有较高水平,冶铜工艺水平已远超过青铜文化初期的齐家文化。铜制品已不限于小型的工具,而且当地已能铸造青铜容器了。辛店文化可分为山家头、姬家川、张家嘴类型。其中临夏辛店文化属于姬家川、张家嘴类型。


第一组 辛店文化的发现

1924年4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出土地本名为辛甸,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


辅助展板一

辛店文化分类

辛店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彩陶比例增大,时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型,时代约为距今3100年—2800年前后。


 


辅助展板二

辛店文化分布区

山家头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姬家川类型,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张家嘴类型遗存,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

 


辅助展板三

唐汪遗址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4900.png

唐汪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的山神庙旧址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面积为1200平方米,1956年5月15日-6月16日,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察队在此地调查时,当地群众捐献了19件完整的彩陶罐,是在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1956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辅助展板四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5036.png   

竖平行线纹彩陶罐   横S纹彩陶罐

   

羊角纹双耳彩陶罐  鹿纹彩陶罐

 


第二组 辛店文化的生业经济

 

辛店文化的经济生活为农牧混合经济。牛、羊等都已被驯养,其中以羊的数量最多。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鹿、鼠一类的动物骨骼,是狩猎的主要收获物。


辅助展板一

农   业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9063.png

经济生活是农牧混合经济。这从各遗址发现的大量生产工具和动物遗骸可以得到证明。当时的工具以石器为主,常见的有斧、铲、刀、锛、杵、臼等。其中石斧的种类较多,可分为梯式、长方形和带肩式几种;石铲形体较大,且刃部较宽;石刀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在刃部两旁各打一小缺口,它与远古时期那种两侧带缺口的石刀有明显区别。骨制的生产工具也发现不少,主要是铲和凿,骨铲多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坚固耐用,刃部锋利,是一种既易制作又较实用的劳动效能很高的农业生产工具。

 


辅助展板二

畜牧业与狩猎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49242.png

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畜牧业发展很明显。牛、羊等都已被驯养,其中以羊的数量最多。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鹿、鼠一类的动物骨骼,是狩猎的主要收获物。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51025.png  

宽带折线纹双耳彩陶罐   羊角纹双耳彩陶罐

   

三乳足单耳素陶罐   大双耳青铜小罐

 


第三组 辛店文化的手工业

 

辛店文化的手工业生产已有较高水平,冶铜工艺水平已远超过青铜文化初期的齐家文化。铜制品已不限于小型的工具,而且当地已能铸造青铜容器了。制骨业和玉石器加工技术都比较进步。辛店文化的陶器中彩陶较多,陶器表面往往涂有一层白色、红色或紫红色陶衣,少数器物表面经过仔细打磨。除素面陶器外,纹饰常见彩绘、绳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图案中由三条线绘制的有羊角双勾纹的陶罐是这种文化类型的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也是辛店文化的重要标志。


辅助展板一

制陶业

辛店文化的陶器中彩陶较多,陶器表面往往涂有一层白色、红色或紫红色陶衣,少数器物表面经过仔细打磨。除素面陶器外,纹饰常见彩绘、绳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图案中由三条线绘制的有羊角双勾纹的陶罐是这种文化类型的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也是辛店文化的重要标志。


 

辅助展板二


制骨业

辛店文化骨器主要是铲和凿,骨铲多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坚固耐用,刃部锋利,是一种既易制作又较实用的劳动效能很高的农业生产工具。其骨器除制造出生产工具外,还发现了雕刻出 4—8 齿的骨梳与雕花的骨牌。许多墓葬都随葬着装饰品,如玛瑙珠、绿松石饰、骨管和小铜泡等,工艺水平都很高。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55004.png   

大双耳彩陶罐   三乳足双耳彩陶罐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55004.png

几何纹双耳彩陶罐   素陶鬲


第四组 辛店文化时期的聚落社会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近似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形墓。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


辅助展板一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辅助展板二

辛店文化的墓葬

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近似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形墓。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装饰品等。辛店文化还流行随葬动物的习俗,有牛、羊等,但不是完整地随葬,而是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摆放在人的头部上方。辛店文化还发现有殉葬墓,这种现象说明辛店文化已进入奴隶社会。

 


辅助展板三

展  品


彩陶风韵  临夏史前文化展59466.png  

大双耳彩陶罐  漩涡纹大双耳彩陶罐

   

连续涡纹双耳双鋬彩陶罐   漩涡纹单耳彩陶豆

 


结  束  语

 

这次展览充分反映了远古时代生活在临夏大地先民们的各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展示了绵延悠长的古老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一件件精美的远古珍品,仿佛看见临夏先民们制陶、炊事、生活的各种情景,可以感觉到他们和其他原始种群一块繁衍生息的热情,感受到他们最初的创造冲动,正是这些原始的创造的冲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奔腾之息,创造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通过这些展品,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临夏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