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陈列展览 > 线上展览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线上展览之一——《生命绵延—临夏古动物化石展》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线上展览之一

《生命绵延—临夏古动物化石展》



前  言

 

 

临夏位于青藏高原、西秦岭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水草丰美,森林茂盛,湖泊广布,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古生物的生存繁衍。发现于黄河之滨太极湖畔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的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以及首例翼龙和鸟脚印化石,蜚声中外;发现于巍巍太子山下的新生代第三纪时期的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以及新生代第四纪真马动物群,雄居欧亚,世界罕见。被誉为“古动物的伊甸园”。


辅助展板一:

临夏盆地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247.png

临夏盆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由青藏高原东北缘雷积山深大断裂、秦岭北深大断裂和祁连山东延余脉马衔山围成的一个山前拗陷盆地,最早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左右的晚渐新世。自176万年前开始,整个临夏盆地结束了接受沉淀的历史,黄河和大夏河开始侵蚀到达本区,地表形成多达7级河流阶地。


 

 

辅助展板二:

临夏盆地与甘南高原地层、地貌关系示意图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648.png

临夏盆地南与甘南草原相毗邻,北经祁连山东延余脉马衔山与兰州盆地相接,大致为北西-南东延伸;境内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属于高原浅山丘陵区。整个盆地内至少有较大山岭163座,大小沟谷10823条,地貌类型包括西北部小积石山、太子山、白石山等组成的山群地貌;东北部雾宿山组成的次高山群;中部多为黄土丘陵,梁峁起伏,沟谷纵横,形成山谷、塬台地段;黄河、大夏河、洮河交汇形成中部低而不规则的盆状地貌;刘家峡人工湖、盐锅峡水库、八盘水库组成中北部带状阶梯式低地水域;黄河两岸有发育较完整的丹霞地貌。地貌有三种类型:河谷阶地、黄土低山丘陵、石质中高山地。


辅助展板三:

地质年代表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2568.png


辅助展板四

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表


2345截图20200216183340.png

 

第一单元 白垩纪恐龙动物群

 

白垩纪距今约1.37亿-6500万年前,早期裸子植物的繁荣,及晚期被子植物的迅速兴盛,为恐龙等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恐龙达到了顶峰时期。白垩纪恐龙有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包括马门溪龙、地震龙、异特龙等,鸟臀目包括鸭嘴龙、禽龙、剑龙等。这一时期恐龙的种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有名的如主宰者霸王龙,食草类的三角龙等。而临夏发现的最有名的白垩纪恐龙有巨齿兰州龙、刘家峡黄河巨龙。

第一组 自然环境

 

中生代白垩纪是地史上生物大发展的时代之一,又是一次生物界显著变革的时代。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白垩纪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热带与极区的温度梯度较为平顺,各地区的气温差异不大。而临夏地区在这一时期气候温和湿润,水草丰美,森林茂盛,湖泊广布,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恐龙所需的食物,成为恐龙鼎盛时期。


辅助展板:

中生代白垩纪自然环境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6282.png

 

 

第二组 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种类


 

白垩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这一时期开花植物的出现使进化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许多新种类恐龙的产生。白垩纪恐龙分为蜥臀目与鸟臀目,蜥臀目又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鸟臀目又分为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具有代表性的有霸王龙、三角龙等。


辅助展板一:

霸王龙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5627.png

霸王龙又名暴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中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其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辅助展板二

刘家峡黄河巨龙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7223.png 

刘家峡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其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发现于甘肃省刘家峡水库附近。黄河巨龙以其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不足半米高,却宽达110厘米,123厘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以达到83厘米。


第三组 临夏出土的白垩纪恐龙


 

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一带约两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发现了11类150组1831个足印,归属于蜥臀目、鸟臀目、翼龙和鸟类。在第一化石点约60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发现了17组187个足印,其中有7组119个蜥脚类恐龙足印化石,60个鸟脚类、兽脚类恐龙与8个蜥蜴类恐龙足印化石。在第二化石点约8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发现了17组52个足印,其中有10个巨形兽脚类恐龙足印化石。其中最有名便是巨齿兰州龙和刘家峡黄河巨龙。


辅助展板一:

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7046.png

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是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的恐龙足印遗迹化石。完全靠人工揭露才呈现于世,保存于早白垩世河口组中,恐龙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许多足印成行成列地被保存下来。至少包括巨型蜥脚类、兽脚类、鸟臀类、翼龙类及似鸟龙类和鸟类的足印,代表至少8个属种。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丰富的恐龙类和鸟类的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在该足印遗迹产出的附近地区,已经多处发现恐龙骨散化石,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辅助展板二:

展   品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7480.png 

谷氏绘龙                      恐龙蛋

   

窃蛋龙头骨           准噶尔翼龙

 

 

第二单元 巨犀动物群


 

巨犀动物群生存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晚渐新世,其中以犀类占绝对优势,捕猎性的动物还相当原始,只有少量以巨翼齿兽为代表的肉齿类以及可以食腐的副巨狶存在。巨犀是亚洲的土著类型,是地质历史中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临夏地区的准格尔巨犀是其中已知最大的一类,巨犀化石的发现,表明临夏地区在晚渐新世时期的气候还比较温暖潮湿,植物比较丰富。

第一组 自然环境


 

 

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的气候变迁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和气温的平稳变化。临夏地区在这一时期,气侯温暖湿润,分布着许多湖泊,生长着高大的树木,树林并不稠密,体型巨大的巨犀可在林中穿行。巨犀动物群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北缘均有发现,证明青藏高原在这一时期已经隆起,但海拔高度还很低,巨犀等大型哺乳动物在“青藏高原”的南北间可以自由迁徙。

辅助展板:

新生代第三纪晚渐新世的自然环境


tim1g_副本.jpg

 

 

第二组 巨犀动物群种类


 

巨犀动物群包括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和肉齿类。奇蹄类有巨犀、准噶尔巨犀、副巨犀、兰州巨獠犀、河套裂爪兽、三趾原犀、阿尔丁犀、阿尔丁犀新种、异角犀、龙佐犀,奇蹄类除了河套裂爪兽全是犀总科。偶蹄类有巨颌副狶(巨猪),啮齿类有阿尔泰查干鼠,肉齿类有巨翼齿兽。

辅助展板一:

巨犀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8580.png

巨犀是亚洲的土著类型,是地质历史中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体长可超过8米,肩高可超过5米,颈部和四肢长,颊齿为构造原始的低冠齿。准噶尔巨犀是已知最大的一类,以柔嫩多汁的树叶和树枝等为食。除在我国有最为丰富的巨犀化石发现以外,在蒙古、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巴基斯坦等地也有分布。  

 

 

 

辅助展板二:

巨颌副狶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9028.png

巨颌副狶,是巨犀动物群中偶蹄类的代表种类,也被称为巨猪。其体型与今天的犀牛一样巨大,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巨猪在两个方向上进化特征明显,一个是适合于奔跑的长腿、长脚以及直而硬的背部,另一个是相当大的头骨和相应的牙齿。但是,巨猪脚上的侧趾退化,变成只有两个趾的偶蹄动物,以及其头部虽巨大,但脑颅仍然相当小,只有橘子那么大,所以它是一种相当蠢笨的动物。


第三组 临夏出土的巨犀动物群

 

巨犀动物群是临夏盆地最早的古动物,其成员有巨犀、三趾原犀、异犀、霍尔果斯准葛尔巨犀、牙沟副巨犀、阿尔泰查干鼠、河套裂爪兽等11个种。临夏发现有保存相当完好的巨犀化石,不但有较多的上、下颊齿,还有头骨,及少量远端肢骨。


辅助展板一:

准噶尔巨犀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8732.png

准噶尔巨犀属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长约8米,高约6米,重达约9.2吨。是巨犀科下最大的种群,包括体型较小的吐鲁番准噶尔巨犀和最大的天山准噶尔巨犀(仅发现过下颌残段,展览于中国古动物馆),以及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其中最完整的化石是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头骨,藏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辅助展板二:

展   品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9217.png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9852.png

牙沟副巨犀头骨           巨猪牙齿


第三单元 铲齿象动物群


 

铲齿象动物群是生活在距今约1600万年—1200万年前后的新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以铲齿象为代表的长鼻类占显著地位,肉食类也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蹄类在多样性上超过奇蹄类,成为动物群中最大的类群。随着全球性升温事件,临夏地区形成了茂密和湿润的森林环境,水体更加丰富,发现了一套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标本和一批世界上最好的库班猪标本。


第一组 自然环境


 

新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森林更加茂密,河流、湖泊众多,以食鲜嫩水草为代表的铲齿象动物群非常繁盛。铲齿象动物群在青藏高原北侧有很多发现,而青藏高原南侧见不到这类动物的踪迹,说明青藏高原在一时期已经升高,成为陆地屏障,阻碍了动物群的交流。


辅助展板:

新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自然环境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4097.png

 

 

第二组 铲齿象动物群种类


 

铲齿象动物群主要有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食肉类、兔形类、啮齿类和灵长类。奇蹄有爪兽、戈壁安琪马等;偶蹄类有库班猪、通古尔古麟等;长鼻类有铲齿象、嵌齿象等;食肉类有通古尔中巨髭狗、德式半熊等;兔形类有青海跳兔、广河跳兔等;啮齿类有阿特拉旱松鼠、河狸等;灵长类有上猿等。

 

辅助展板一:

铲齿象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0229.png

铲齿象是新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类型,尤其以葛氏铲齿象的个体数量最多。它的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故得名铲齿象。铲齿象的铲板一直以来被推断取食沼泽地带的水生或半水生植物,显示其靠近河流或沼泽地的生活环境。最近也有研究认为铲齿象用其下门齿从树上刮下树皮或切割、刮取植物,由此证明铲齿象是一种森林环境中生活的动物。

 

辅助展板二:

爪   兽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1141_副本.png

爪兽是一类灭绝了的奇蹄动物,与马类是近亲,且有着共同的祖先--始祖马。它们肢骨的末端不是有蹄动物常具有的蹄,而是大型且中间开裂的爪。爪兽的牙齿低冠、颊齿列较短,说明其适应于质软的食物,是典型的林栖者,被作为湿润森林环境的指示物种。发现于临夏盆地的临夏奈王爪兽,其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


第三组 临夏出土的铲齿象动物群


 

新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临夏地区发现了一套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标本和通古尔古麟、爪兽、安琪马以及大量的库班猪化石。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为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


辅助展板一:

安琪马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1957.png

安琪马发现于临夏盆地,体重为255公斤。其腿短,每肢有三趾,颊齿为低冠脊形齿,结构简单,无白垩质覆盖,以嫩枝叶为食,生活于森林或森林边缘,安琪马的脚部结构是其生活于森林环境的重要证据。它们可能有相当大的领地范围,食物具有季节性变化,包括果实和树叶。


辅助展板二:

展    品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2318.png 

通古尔古麟                 意外效熊头骨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2318.png     

铲齿象腿骨               轭齿象牙    



第四单元 三趾马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生存于距今约1200万年-5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晚中新世,是种类和个体数量上都很丰富的一个动物群,是代表哺乳动物由古老向现生种类转变的动物群。这一时期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三趾马动物群取代了铲齿象动物群的地位,其中以三趾马动物最具代表性,并以三趾马动物命名,而临夏三趾马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为和政羊。


第一组 自然环境


 

 

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时期,气候比较湿润温暖,森林茂盛,但到晚中新世,季节性变化加强,气候趋于炎热干旱,森林逐渐缩小,草原面积增大,三趾马便从森林来到草原生存。三趾马化石的发现,对研究恢复青藏高原晚中新世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启示,如在青藏高原南北两侧都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为地壳运动、版块撞击使得地面抬高隆起,以及青藏高原是后期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明。


辅助展板:

新生代第三纪晚中新世自然环境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3740.png


第二组 三趾马动物群种类


 

三趾马动物群包括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和爬行类。奇蹄类有维氏大唇犀、和政无鼻角犀、临夏副板齿犀、东乡三趾马、钩爪兽等;偶蹄类有布氏和政羊、萨摩麟、羚羊、叉角鹿等;啮齿类有甘肃豪猪、原鼬鼠、副竹鼠等;食肉类的巨鬣狗、巴氏剑齿虎等;长鼻类有保德四棱齿象;爬行有陆龟。


辅助展板一:

三趾马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5583.png

三趾马具有高冠和白垩质覆盖的颊齿,由于高冠齿的磨蚀而形成的釉质结构可以作为鉴定的重要标志。其体型比现代马小,前后肢均为三趾,中趾粗而着地,侧趾较小而不着地。最早的三趾马在12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开始时第一次跨越了白令陆桥从北美来到亚洲,然后迅速扩散到欧洲和非洲。

 

辅助展板二:

巴氏剑齿虎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6396.png

巴士剑齿虎生存于晚中新世时期,属于剑齿虎亚科,似剑齿虎族,欧亚巨剑齿虎属。剑齿虎15厘米长的犬齿虽然只有美洲刃齿虎的一半长短,却是现代老虎的3倍,其最大的特点是其长而侧扁弯曲的上犬齿,形同匕首一般,前后还具有锋利的刃嵴,这就是其名称“剑齿”的来源。


第三组 临夏出土的三趾马动物群


 

 

临夏出土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偶蹄类的牛科和长颈鹿科蓬勃发展,如世界闻名的和政羊和斯氏弓颌猪。食肉类的鬣狗科、鼬科和猫科开始繁盛,如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和巴氏剑齿虎;豪猪科和竹鼠科出现,如甘肃豪猪。奇蹄类除了繁荣的三趾马外,犀科占有明显优势,如维式大唇犀。此外,爬行类陆龟十分丰富,长鼻类进一步多样化,爪兽科和貘科趋于衰落。


辅助展板一:

和政羊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6083.png 

和政羊是甘肃和政地区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该属目前发现过一个物种,即布氏和政羊。是临夏盆地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其形态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很接近,个体中等大小,具有短而粗的角心,无角柄,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眼眶向外突出弱,牙齿次高冠,上前臼齿相对较长。


辅助展板二:

维氏大唇犀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6539.png

维氏大唇犀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中大唇犀的代表种类,也是优势种类。其体型中等,具有及窄的顶嵴间平面,马鞍形的头骨顶面,眼眶大、位置低,发育的眶上结节和较高的枕面,下联合部强烈横向扩展。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的晚中新世的维氏大唇犀化石,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头后骨也相当丰富。


辅助展板二:

展   品


  

剑齿虎头骨         陆龟化石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6775.png     

臭鼬头骨       三趾马头骨


第五单元 真马动物群

 

真马动物群生存于距今约26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真马是这一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每肢进化为单蹄。随着第四纪冰期的到来,新的一波迁徙浪潮以真马为代表并伴随着多样性的食肉动物再次从北美扩散而来,在260万年迅速替代了三趾马及其共生的其它哺乳动物,形成现代动物群的基础,并一直延续至今。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初期的古动物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资料。

第一组 自然环境


 

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临夏盆地受地壳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早更新世早期,地貌为低山丘陵,气候比较寒冷;早更新世中晚期,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荒漠草原开始出现。


辅助展板:

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自然环境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9543.png


第二组 真马动物群种类


 

真马动物群分为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啮齿类和兔型类。奇蹄类有埃氏马、泥河湾披毛犀、黄昏爪兽等;偶蹄类有短角丽牛、野猪、龙担日本鹿、步氏羚羊等;食肉类有锯齿虎、泥河湾巨颏虎、古中华虎等;灵长类有甘肃副长吻猴、安氏猴等;啮齿类有东方高冠松鼠、小旱獭等;兔型类有矮脚丝绸兔等。


辅助展板一:

锯齿虎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9025.png

锯齿虎,是一属剑齿虎,生存于300-1万年前的北美洲、欧亚大陆及非洲。它们以巨大侧扁、且齿缘发育锯齿的上犬齿为特征,四肢细长,善于奔跑,生活在开阔的草原环境,以追逐的方式捕获猎物。


辅助展板二:

埃氏马

u=4263215828,527821034&fm=26&gp=0.jpg

埃氏马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甘肃临夏盆地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真马化石,它以法国著名的研究马化石的古生物学家埃森曼的名字命名。埃及马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身长2.7到3米,身高1.8米,它的头骨长度达到0.73米,同时它的脸部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两个方面来说在马类中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它具有世界上最长的马脸。目前为止,埃氏马只发现于和政地区。


第三组 临夏出土的真马动物群


 

临夏出土的真马动物群中除了代表性的埃氏马外,肉食类化石特别多,在种数上几乎占据了该动物群化石种类的一半,其中包括广受关注的猫科动物,如锯齿虎、硕鬣狗、西瓦猎豹、巨颏虎。此外,还有奇蹄类的泥河湾披毛犀,灵长类的甘肃副长吻猴等


辅助展板一:

泥河湾披毛犀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9745.png

2002年,一具完整的泥河湾披毛犀头骨及其下颌骨被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的临夏盆地,化石来自第四纪最早期的的黄土沉积中,地质年龄为250万年。泥河湾披毛犀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辅助展板二:

展    品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9875.png       生命绵延 临夏古动物化石展19875.png

甘肃副长吻猴       德氏犬下颌骨


结束语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远古的生物用化石的形态保留了下来,同时保持着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等;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被这样保留下来。此次展览,让我们了解到临夏地区的数亿万年来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地质的演变和地貌的变化,推测出亿万年来生命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认识到远古生物的生活习性,感受千百万个世纪以来生命的演化绵延,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临夏的地质运动、自然环境改变、地理地貌变迁、物种演进绵延等古往今来的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