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研究
华小燕:临夏回族传统民居研究——以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为例

临夏回族传统民居研究——以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为例


华小燕


摘要:四合院式民居是临夏地区回族最常见的院落布局形式,拥有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本文以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为例,通过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临夏回族  四合院式民居   研究

临夏回族的传统民居以八坊民居最为典型,它因这一区域内修建有八座清真寺,人们围寺而居,形成八个教坊而得名,八坊是临夏最大的回族集中聚居区,其建筑形态多样,院落类型复杂,空间形态丰富多变,下面针对其四合院民居进行集中的分析研究。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

中国的传统民居从空间组合上可分为集居类、庭院类、单幢类、密集类、移居类以及特殊类六大类型,其中以庭院类最为多见,特点为院落方正,讲究中轴线对称,在侧厢开门或东南向开门,梁架为台梁式木构架,屋顶为瓦面双坡顶,内部装饰有吊顶,以火炕方式取暖。从院落类型上可分为廊院式和合院式两种,廊院式院落是一种古老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的特征是在中轴线上设置主建筑和次要建筑,在两侧用回廊把建筑联结起来,形成院落,这一院落形式明清两代已基本绝迹。

合院式院落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外檐装修,住屋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合院式按其院落布局又可分为一条龙、单伸手、三合院和四合院四种:“一条龙”是指院落内只有一个正房,其余三面都是围墙。“单伸手”是指院内建筑呈现“L”行布局,其余两面是围墙。“三合式”和“四合式”就是我们常见的,三面建筑一面围墙或是四面都是建筑围合严整的院落。

二、临夏八坊回族民居的特征

临夏八坊回族传统民居在空间组合上均属于庭院类,院落类型有廊院式和合院式两种,蝴蝶楼是临夏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廊院式院落(图一),该建筑是国民军第四十集团军副总指挥马步青为其四姨太张筱英所建的宅院。整个建筑施工历时五年,于1943年建成。主体建筑为正楼,两旁有随楼,东西两面皆为回廊环绕,与正门形成一个方形大院。

 

临夏遗产524755.png

图一蝴蝶楼

临夏八坊回族民居整体布局不受中国风水学说及汉族传统八卦方位的影响,以本教坊内清真寺为中心围绕布置,所以八坊中的道路基本上是围绕着清真寺自然形成,由贯穿整个八坊区的主巷道组成骨架,其下分支成众多小巷,小巷再分支成胡同,其中许多为死胡同,称为“断头巷”。大门朝向形式较自由,随意,往往面向街道,傍水建屋,引水入户。院落布局多采用“三合式”和“四合式”,院落方正,宽敞,屋架采用木构架抬梁式,屋顶为覆布瓦顶或阴阳筒布瓦顶。

临夏八坊回族四合式院落中的单体建筑多采用硬山式或卷棚屋顶,进深较浅,往往采光条件好,邻宅的建筑一般背对背建造。其正房一般为面阔三间,中间入口常向后退,形成单间前廊形式的凹廊,前檐装修皆为木制,门扇多用四扇隔扇门,中间两扇对开,两旁两间设窗,窗户多做成支摘窗,这种凹廊式的民居入口叫“虎抱头”(图二)。这种形式在临夏回族民居中广泛使用。

 

临夏遗产525146.png

图二虎抱头式民居

三、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的空间序列

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院落组合复杂,空间形态序列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本文欲以其为对象,来简要分析其空间序列特征,首先从宅门开始:

1、宅门→影壁

宅门是一个民居的结点空间,它是内部居住空间与外界交流的联系点。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的宅门设置比较讲究,当社区规模较大时,坊内的道路有三级系统:主巷道、支巷道和断头巷。此时宅门一般只开向支巷道或断头巷,而不开向主巷道。当社区规模较小时,由一条横巷道和一条纵巷道组成一个“丁”字形,这是宅门才面向主巷道设置。对于宅门的朝向,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西方是穆斯林心中最圣神圣地麦加的方向,因此,在设置宅门的朝向时,一般临夏八坊回族传统民居的宅门不设在朝西方向,如果地形和道路的因素致使宅门无法避开向西,也会设置端头巷来解决宅门的朝向问题。

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内与宅门相对的便是影壁,这样一面有图案的墙面,不仅有其精神功能,而且影壁的存在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宅门到影壁之间所组成的门道空间是院外向院内的过渡空间,由于巷道的空间尺度要比院内空间尺度大的多,通过门道空间的收敛,一方面使外与内的尺度变化不至于过于强烈;另一方面内与外在这里渗透并连接,从这一空间走向院内,光线先暗后明、空间先敛后放、尺度先窄后宽,这是四合院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空间性质转换的重要一环。在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中,门道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功能以外,还往往作为两个或多个并联院落的公共交通空间和联系空间,也是一个大家庭、大宅院内部的家庭公共空间。

2、门道→院落

在门道靠近影壁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二门,穿过二门,就进入到院内下房的檐廊内。在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中,下房往往采用“廊檐”式平面,在靠近门道一端的山墙设置二门,另一端山墙则延伸超出檐柱。这样,穿过二门,就进入到一个半室外空间——檐廊下。这样的空间布局,既有其宗教生活习俗功能的要求,又是从整个大家庭的公共空间进入小家庭的私密空间的过渡,使人穿过一个狭长、封闭的门道空间进入开敞、宽阔的内院空间时,增加一个过渡空间的层次,不至于使两个空间对比变化太突兀,并且檐廊下的空间渗透,使空间的变化更有意味。

3、内院→室内

院落是没有屋顶的封闭空间,它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只有通过建筑的围合才能形成院落的尺度和形状。院落与建筑物的尺度对比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狭窄的不同感受。

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由于西北寒冷漫长的冬季,要求院落在空间布局上更开阔,以纳入更多的阳光,为此就院落本身的长、宽尺度而言,总体来说,其南北方向的尺度往往大于东西方向的尺度,这样就能保证上房在冬日获得足够的日照。虽然院落的形态是一个纵深向的空间,但由于进入院落之前所通过的门道是一个更为狭长封闭、纵深感很强的空间,所以,当穿过二门进入院落时,给人的空间感觉是开敞而又宽阔。

院落内有两处过渡空间十分耐人寻味:其一是“虎抱头”式正房当心间的入口处的凹空间,这一部分空间有别于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有别于开敞的院落空间,它同时具备了室内与室外的特征,其空间是宜人的。这个檐下的凹空间是室内与室外空间转化的过渡,室内与室外在这里相互渗透。并且这一部分空间的功能是室内功能向院内的延伸:夏天,铺一块地毡,可以坐在这纳凉;冬日,放一个小凳,坐着这里享受南墙根的阳光。其二是“L”形的耳房和东西厢房围合成的小院,这个小院面积不大,与主院落既分隔又联系。它们独处一隅,安谧幽静,另有一番情趣和功能,是院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民居的核心——正房,汉族传统民居往往采用严格对称的多进纵深院落布局来表现家族的权势与地位,而临夏八坊回族传统民居则与此不同,为了表现其地位与财富,往往将正房建成二层乃至三层的多层建筑,这或许与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且崇尚节俭的民族性格有关。高大的正房不仅表现出房主的财力雄厚,而且院内建筑物的高低变化丰富了院落的空间效果。(图三)

临夏遗产526810.png

图三:临夏八坊白宅鸟瞰图

进入正房内,其堂屋内的陈设和装饰具有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体现出这个民族宗教习俗的凝聚力,也正是这种凝聚力,使得这个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民族保持住其特有的文化特色。

总体来说,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变换往往利用空间的“抑”和“扬”来转换空间的感受,尤其是利用门道或门道复变的空间来联系不同院落,进入各个院落必经这个封闭、狭长的联系空间,空间序列效果也就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开一阖,给人的空间感觉也就丰富多变。

四、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中特有的空间形态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对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教义的约束和影响,从而形成穆斯林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贯穿每一个穆斯林行为的自始至终。临夏八坊民居也必然打下这种宗教文化、习俗的烙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特有宗教生活习俗对居住空间功能的界定与划分而产生的两个特有的空间形态:礼拜空间和沐浴空间。

1、礼拜空间——西炕

西炕空间主要在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的上房里,一般为沿西端的山墙所设的通长火炕,由于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上房形式多为“虎抱头”式,在西北地区更为常见,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原因,西北地区是典型内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炕是西北民居自古以来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备。在临夏八坊四合院式传统民居中,“虎抱头”式平面的优点是在左右开间作为卧室时,炕可以沿开间方向设置,也可以沿进深方向设置,炕的布局灵活,并且炕洞可设在室外,这样可保障室内的清洁。(图四)

 

临夏遗产527472.png

图四:“虎抱头”式平面卧室的炕洞

临夏回族作为穆斯林的一员,其生活方式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在每天的五个时辰“晨、晌、晡、昏、宵”男子一般到清真寺去做礼拜,广大的穆斯林妇女则在家中做礼拜,许多老人因身体的缘故,也在家中做礼拜。特殊的宗教生活需要,产生了特有的居住空间功能的划分。“虎抱头”式平面形式为中间一开间凹进,两端凸出。中间凹进的部分为起居空间,两端凸出的部分为休息空间,设通长火炕。尤其是西端的火炕,平时为睡眠处,到礼拜时,因面向麦加圣地,又是一家老少、妇女念经礼拜之地,称为“西炕”(图五)。这种“虎抱头”式平面布局方式经过空间的灵活分隔,既满足日常生活起居的需要,又满足穆斯林特有的宗教生活习俗。

 

临夏遗产527804.png

图五:宗教习俗空间在四合院式民居中的位置

2、沐浴空间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富有宗教哲理,而且涉及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伊斯兰教关于清洁卫生的规定,逐渐演变成回族的民族风俗习惯。伊斯兰的教义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次礼拜前要对手、脸、脚等局部进行洗浴,即“小净”;每逢七日聚礼或每次房事后等必须要周身沐浴,即“大净”。穆罕默德说:“每个成年穆斯林每七天大净一次,是对真主应尽之责”。“大净”洗身或“小净”都是按照教义的规定按程序冲洗,并且都要用流动的水进行沐浴。

正因为穆斯林这种“大、小净”的习俗,沐浴空间也就成为临夏八坊民居中不可或缺的空间,也是最有特色的空间形态。沐浴空间包括两部分:小净的空间和大净洗身的空间。在临夏八坊传统民居中,尤其是四合院式民居,下房往往采用“檐廊”式平面,穿过二门就进入到下房檐廊内。这个檐廊就是穆斯林进入室内之前洗手的地方。穆斯林“小净”所用的水必须是流动的水,在以前没有自来水,穆斯林就用汤瓶灌满水,缓缓地将水倒出来洗手。穆斯林“大净”用的沐浴室当地人称为“水堂子”,在以前都靠近厨房设置。到了近代,为了更加便利,往往在靠近西炕的另一侧设一小间“水堂子”,这其实对于老人来说是十分方便的。

从回族穆斯林对沐浴的严格要求,便可得知水在穆斯林生活中的地位。在以前,没有上下水系统,回族每家每户的院落中,往往都有一口水井。水井在打完水之后都要用盖子盖起来。现在,临夏的回族城镇社区中基本已经有了上下水系统,井也基本上废弃不用,一般做填埋处理。只有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还能看到穆斯林院落中的水井。

五、结语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是当地回族传统民居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聚集区,也是临夏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态,是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因地制宜构筑起的适宜居住的建筑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夏地区回族人民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最直接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其不受程式约束而灵活自由地组织空间、有效地利用空间,充分表现出了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

研究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不仅会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加合理、科学的开发其旅游价值,近年来,临夏八坊四合院式民居已被当地政府经过开发,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地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2〕任致远.《甘肃临夏回族民居》〔J〕.《民居集锦》,2002年,第8期.

〔3〕王枫、张倩.《临夏八坊回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4年,第12期.

摘录自《临夏遗产》(2017年第二期)